编者按:2025年是学校全面深化学科治理体系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亟需进一步整合书院社区与学部(学院)的育人力量和资源,推进学部(学院)从“教”到“育”、书院从“管”到“育”的转变,实现书院制社区化改革从1.0到2.0版本的全面升级。聘任书院院长,正是强化书院育人核心功能、推动学院专业教育与书院通识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我们推出“书院院长话育人”栏目,邀请9位书院院长交流探讨书院育人之道。
今天推出第四期:弘毅书院院长李志强教授专访。
【院长简介】
李志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3044永利集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弘毅书院院长。河南省高层次人才(C类),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044永利集团首批青年拔尖人才,3044永利集团“登峰计划”博洽杰出学者。兼任《数学评论》评论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委员,河南省自动化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河南省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逻辑系统学组委员,3044永利集团第一届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获得的荣誉有:河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文明教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和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30余篇被EI/SCI数据库检索)。2014年获学校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近年来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4项、省级奖100余项。
【访谈视频】
【访谈概要】
问:请您先介绍一下自己吧。
答:我在连续完成本科、硕士、博士学业后,于2010年7月来到学校数学院工作。15年来,我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2016年4月起,我开始参与教学管理工作,曾担任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等职务。目前,我担任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并兼任书院院长。随着职务的调整,我的工作重心也从以教学科研为主,转向全方位育人。我认为,无论是学院院长还是书院院长,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问:您认为书院院长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答:作为双院院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育过程中“教”与“育”的统一。我将自身职责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应主动参与书院育人体系的构建,致力于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与书院育人体系有机结合,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其次,应发挥连通器作用,将学院的优质资源,如教师科研项目、平台课程等引入书院,鼓励教师向学生开放科研项目,使学生尽早接触科研,这也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第三,应成为实践育人的践行者。我本人也担任学习导师,前期参与教学管理,尤其在教务处的工作经历,使我对全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管理制度有较深了解,这些都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提供了支持。
问:自担任书院院长以来,您有没有特别关注的工作?
答:书院的育人模式侧重于体系化建设,而非零散的活动组织。到任一个多月以来,我主要关注两方面工作:一是构建书院的学业导师库,希望汇聚优秀师资,并依据导师的专业和兴趣进行分类,如学术创新、竞赛指导、就业创业等,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进入不同的导师小组,实现师生精准匹配。二是开展学生精准画像与需求挖掘,书院积累了大量学生数据,我希望能结合学业成绩和问卷调查,像分析数据模型一样,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进行精准描绘,从而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在各阶段的需求,实现辅导资源的精准投放。
问:学校正在推动改革,希望实现学院与书院“1+1>2”的育人合力。您认为增强合力的关键是什么?
答:我认为关键在于共建共享的合作育人项目。空谈协作容易流于形式,只有围绕具体项目推进,才能在实干中形成合力。对学院而言,书院的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及通识教育,是发现科研苗子、反哺教学改革的重要平台。学院应主动向学生开放科研项目,使其提前接触科研,这也是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抓手。对书院而言,学院丰富的师资和课程资源是提升书院育人品位和专业性的源头活水。目前,我们正在策划一个名为“数字经济与商业模式”的跨学科实践育人研究型项目,由多个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设计,未来将向全校师生开放。该项目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的训练场,也是书院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进此类实质性项目,学院能发现书院在学生组织方面的优势,书院也能获得更丰富的科研资源,从而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问:您在数学研究中追求确定性的标准答案,而学生成长却充满不确定性。您如何理解这种确定性的学科思维与不确定性的育人过程之间的关系?
答:表面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二者内在统一,共同构成教育的哲学。数学的确定性旨在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和严密的逻辑,并非束缚学生思想,而是帮助他们在复杂世界中建立清晰的判断框架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书院教育具有不确定性,我们不是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掌握高质量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在面对重大抉择时,能全面收集信息、理性判断、明智抉择并勇于承担后果。这个过程并非唯一。育人,正是为每一个看似随机的人生变量,找到一条收敛于理想目标的过程。我们的任务,就是为这一过程提供坚实的收敛条件和更丰富的收敛路径,这正是育人的魅力所在。
问:数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是否为您管理书院带来了不同视角?
答:在研究复杂系统时,我们常采用抽象或简化的方法,这对我很有启发。书院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健康、资源配置、空间管理等方方面面,看似杂乱,但只要提炼出核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问题就更清晰。例如,在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时,书院学生专业多样、需求多元,有的考研、考公,有的实习实训,他们无暇收集就业信息。面对这一复杂情况,我们抓住问题的根本,安排专人收集信息并送到学生身边。我们推进任何工作或活动,不是看形式是否新颖,而是抓住本质:是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否激发学生潜能。第二个启发是最优化思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最大化教育效能。就像求解最优化问题,需明确目标函数、识别约束条件,从而找到最优解。例如,在书院空间配置中,需合理规划自习区、休闲区等的比例;在配置导师资源时,需兼顾学生专业学习与个性发展,找到最佳平衡。
问:关于书院育人工作,您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学校支持?
答:一个多月的工作中,我认为建立相关信息系统很有必要性。具体有两方面体会:一是在就业工作统计中,书院和学院层面有时存在重复劳动。如果有一个统一平台,实现数据来源唯一、各方数据一致,将更有助于针对性推进就业工作。二是推行学习导师制后,信息互通尤为重要。例如,学习导师指导的学生状态、学业成绩、第二课堂参与情况、学分获取进度等,如果能在系统中及时查询,将有助于老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问: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您最希望学生在毕业多年后,身上依然保留一种怎样的特质?
答:如果只选择一种特质,我希望是“沉静的力量”。尤其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充满诱惑的时代,这一特质尤为重要。沉静并非沉默寡言,而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一种定力,一种源于内心逻辑清晰、思想深刻的坚定。面对海量信息,能以批判性思维认知现象,洞察事物本质,不人云亦云。而力量,则来自“任重道远”的使命担当,是一种明知前路崎岖仍勇毅前行的勇气。我希望我们的学生毕业多年后,依然能保持这种沉静有力的特质。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审核:丁勇;编审:乔现伟;签审: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