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3日,学校召开学科治理体系综合改革专题推进会。全体校领导和学部、独立建制学院、书院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校党委书记、校长司林胜主持会议。
会议聚焦师生改革调研后形成的《重点问题清单》,就有关工作进行了研究。各校领导根据职责分工和认领的问题,依次通报了当前问题的研究处理情况,进一步明确了整改措施和工作思路,并就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司林胜指出,改革共识已深入人心,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改革、理解支持改革,为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但伴随改革步入攻坚期,新挑战新问题陆续显现,更加需要全体师生不忘改革初心、坚定改革方向。他指出,我校学科治理体系综合改革,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号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适配度和质效的必然之举,是聚焦解决学校学科发展痛点的必然之举,是着力满足师生成长发展诉求的必然之举。全校师生要深刻理解改革的背景意义和逻辑关系,从更高站位准确把握改革。
司林胜强调,学校改革10项举措中的“123”都是改革的目标,都是围绕学科资源优化配置而确立的各层级目标。“1”是根本目标,即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学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学科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2”是现实目标,即通过夯实“攀峰计划”“登峰计划”两项基础工作,实现现阶段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非均衡发展目标;“3”是具体目标,即通过优化配置团队、平台、课题等三类学科资源,实现有组织科研和学科建设的目标。因此,完全学分制、学部制、书院制、大部制等“4+N”改革举措都要锚定目标发力,围绕学科建设推进,以实现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学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司林胜指出,要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形成同题共答的改革合力。一要坚持直面问题,尽快构建权责共同体,实现从“物理整合”到“化学反应”。学校要“强托底”,完善权责利匹配,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做好“战略指挥”;职能部门要“强赋能”,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赋能,做好“赋能先锋”;学部(学院)、书院要“强主导”,进一步明确定位,敢担当,能扛责,做好 “战略棋手”。二要坚持主动作为,积极下好战略先手棋,实现从“被动解决”到“前瞻布局”。各单位、全体干部要始终保持开放心态和创新敏锐度,既要及时发现问题、主动跟进解决,也要立足工作职责、主动前瞻布局,还要关注师生诉求、善于优化师生体验,积极为改革工作争取更多的主动和支持。三要坚持动态校准,坚决打通机制微循环,实现从“单向推进”到“生态涵养”。要根据改革实际动态调整举措、校准指标、完善机制,强化制度韧性,畅通信息渠道,健全评价机制,不断增强改革的适应调整能力,推动构建上下贯通、自主发力、良性循环的改革生态。
司林胜表示,与会干部要成为改革分布在各单位、各领域、各项工作中的“大脑”和“动力源”,更加自觉地将改革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紧密结合,把一切工作都置于学校改革发展大局下思考部署、推进落实,努力推进学校改革全面深化、见行见效,共同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供稿单位:党政办公室;审核:李海松;编审:乔现伟;签审: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