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2日,我校举办“中欧建交50周年”区域国别研究高端论坛,众多学者和业内专家围绕中欧关系发展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论坛由副校长罗松远主持。
副校长张扬在致辞中表示,在中欧建交50周年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节点举办此次高端论坛,对于深化中欧关系研究、拓展区域国别研究新视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日报媒体专家以“媒体和智库协同发力,助力构建中欧国际叙事新格局”为题,指出当前中欧关系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双方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也有深厚的合作潜力期待挖掘。在这一背景下,媒体与学界必须加强协同合作,通过客观、全面的报道和深入、专业的研究,打破信息壁垒,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共同构建中欧关系的国际叙事新格局。
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表示,50年间,中欧经贸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合作日益深化,磋商机制与平台也日趋成熟。然而,当前地缘政治因素、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等给中欧经贸合作带来诸多挑战。面对复杂形势,中欧双方应秉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寻求合作新机遇,共同应对风险与挑战。
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院长、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杨明星教授作“‘外交话语学+’框架下国际话语权的区域国别化构建——兼议关键小国的外交话语权塑造”主题报告,从理论层面深入阐述了国际话语权塑造的内在规律,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依托“外交话语学+”的复合性学科框架,积极推进外交话语体系和国际话语权的全球化、区域化、国别化和分众化构建。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时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朝晖教授在“企业外交助力区域国别研究新动能”的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出企业外交的重要性,并以郑卢“空中丝绸之路”为例,生动展示了企业外交在国家外交战略中的重要补充作用。她表示,郑卢“空中丝绸之路”作为企业外交实践的典范,在促进双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成效显著,同时也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研究视角,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企业外交与区域国别研究的良性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教授以“人缘?地缘?天缘:区域国别研究的丝路期许”为题,从历史与文明的高度,对区域国别研究进行了深刻思考。他指出,近代地缘政治观源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当今时代,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球南方”国家崛起,东方文明正逐步走进国际政治话语的中心舞台,区域国别研究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应积极塑造自主知识体系,创造国际政治文明新形态。
(供稿单位:外语学院;审核:刘绍辉;编审:乔现伟;签审:丁勇)